量子护肤、量子水杯、石墨烯内衣、玻尿酸被子……过去一年,打着高科技旗号的产品依旧层出不穷,也不乏有人买单。说到底,这类产品之所以屡禁不绝,不仅是商家成功地玩了概念,更是利用了高科技之于普通人的神秘感和人们对科学的信任。
量子市场的伪科学命题
追溯到2018年,中国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我国在量子卫星领域的研究轰动世界。从此之后,各行各业开始“蹭”上了量子的热点。股票市场,每一次量子科技领域公布成果,或者是鼓励政策的发布,都会引爆相关板块的上涨行情;电商行业,一家打着“发展量子医学,造福人类健康”招牌的量子商城在彼时出现在微店APP中。还有各种相关量子的产品,量子袜、量子水杯、量子膜、量子手机贴等且都价格不菲,似乎万物皆可量子。而今天,又借着“高科技”的噱头出现了量子内衣。
量子内衣的标签是改善乳腺肿块、防止乳腺癌的发生,通过量子的高频振动能量场可以抖落剥离微循环内壁的脂质斑块、毒垢、血栓,有效预防疾病。商家宣称穿上这个神奇的内衣不仅能打通微循环,改善肩酸,手臂僵硬,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心肺系统的工作机能。其中,芯片成为量子内衣的主要卖点,内置科技芯片产生高频振动改善人体健康。
由于量子产品以高科技的噱头圈粉,卖价也较高,吸引不少代工企业扎堆进这一行业,做起贴牌生意。然而,看似高科技,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机体能量的芯片,批发价却是3元左右不等,成本十分低廉。回到市场上,这一堆内置3元芯片的高科技量子内衣,卖价竟可以达到上万元不等。可想而知,这些产品都是伪科技,成品几乎没有任何科技含量。
量子力学是20世纪人类在物理学领域内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一起,并称为现代物理科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目前主要集中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并没有进入民用实用阶段。所以,一些商家疯狂炒作量子概念,量子速读、量子内衣、量子鞋垫、量子饮料、量子护肤等花样迭出,这些所谓“量子产品”,不过是在蹭量子热度而已。
对此,媒体和专家已经不止一次辟谣。早在2017年,我国“量子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就曾公开表示:“量子调控技术目前的实用化产品,仅限于量子保密通信相关设备及系统,其它诸如香皂、鞋垫、茶杯等生活用品,均与量子技术毫无关系。”2018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在央视节目中指出:“凡是用钱能够买到的量子产品全是假的,完全是商业炒作,大家不要上当”。
2021年6月,中消协也发布消费提醒:所有打着“量子”旗号进行营销的日常生活产品,全部为虚假宣传。中科院物理所固态量子实验室主任范桁表示,截至目前,量子科技还没有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平常生活中,一些带所谓量子的东西,和量子效应没有任何关联。量子科技实际上还属于科技的最前沿,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还非常远。”
尽管“量子产品”一再“翻车”,但在电商网站上依旧可以搜索到各种各样的“量子商品”。就连被我国“量子之父”、中国科学院潘院士公开打假的“量子护肤”,似乎也没受到丝毫影响。最近有媒体报道,在多个电商平台上输入“量子面膜”“量子美容仪”“量子护肤品”等关键词,搜索结果显示仍有多款量子产品在售,且标价涵盖高中低各个价位,其中大多保持着一定的销量。
庆幸的是,全国已有多地市场监管部门立案查处了以量子科技为噱头的违法违规企业经营行为,涉嫌犯罪的移交公安机关。中消协敦促相关经营者要严格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通过切实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来满足消费者品质消费的需求,而不是通过“伪科技”噱头和虚假宣传所打造的“海市蜃楼”来欺骗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