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6208930
   
全球创新发展网--全球创新视野

​​​​​​​​​​​​​​ 全球创新发展网​​​​​​​

当前位置:
“健康中国行动”中的呼吸方舟——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具体措施研究
来源: | 作者:若水 | 发布时间: 2025-10-14 | 21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围绕《健康中国行动(2025-2030年)》要求,聚焦应急管理领域室内空气环境应急防护能力建设。研究分析传统空气处理技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空气环境灾难中的不足,提出以“怡康系统”为核心的第三代环境解决方案。该系统具备高效过滤病原体、智能增氧及低碳运行等优势,建议通过推进“空气环境现代化办公楼”和“防护型健康住宅”建设,在突发情况下为民众提供洁净安全的室内呼吸环境,切实提升公共应急防护能力,筑牢“呼吸方舟”安全防线。


背景

    2025年,国家向全国各省应急管理部门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将环境健康及防护融入应急政策,是我国各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一、人民群众健康与防疫的基础研究

    “健康中国行动”是在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宏观背景下,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顶层设计,为应对人民群众健康问题,而实施的一项国家级、系统性的健康促进行动。

   (一)人民群众健康的基础研究概述

    空气、食物和水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三大基本要素。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努力,国在食物与水的健康保障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空气环境质量与健康问题仍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

    人体每日摄入食物约1公斤、饮水约1.5升,而吸入的空气高达9000升,远高于前两者。人时时都需要呼吸时时都在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打交道。呼吸健康,很大程度决定着人的健康与生命。

    病毒和细菌很难通过食物和水直接进入血液及人体器官,但粒径小于2.5微米的PM0.3级细菌和PM0.1级病毒等有害颗粒,可轻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进而侵袭全身器官。长期低剂量暴露将造成慢性损害,严重时则可能导致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甚至死亡。据统计,我国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高达1亿人,反映出空气环境相关疾病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空气环境中细菌、病毒侵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每年成人感冒3次,儿童感冒7次,冬春两季空气质量最差,发病率最高,远高于因饮食饮水问题引起的肠胃疾病。

    研究表明,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的空气环境非常健康,这里人的血液比城市里人的血液干净,因此很少生病,从而长寿。城市大环境的空气环境,以及室内小环境的空气环境,都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特别是室内小环境影响最大。

    人一生中约90%的时间处于室内,室内空气洁净与健康是保障生命质量、促进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础。复杂空气环境中潜藏着多种危害:PM0.1级致命病毒、PM0.13级支原体、PM0.3级致命细菌、PM2.5雾霾、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物(VOCs)、突发空气环境灾难、有害飘尘及其他致命微生物。因此,室内空气环境健康“健康中国行动”的重中之重。

   (二)人民群众防疫的基础研究概述

    国在过去的疫情防控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

    新冠病毒粒径为0.06–0.14微米,甲流病毒粒径为0.08–0.12微米,支原体粒径为0.12–0.15微米,细菌粒径为0.30–1.50微米。病毒粒径远小于雾霾中的PM2.5颗粒,其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更长。人体平均每6秒呼吸一次,每次吸入约600毫升空气。吸入的病毒除部分被上呼吸道过滤或粘附阻挡外,仍有相当部分进入肺部,甚至穿透肺泡进入血液这一点在血常规检测中常可发现。因此,呼吸防护应作为健康与防疫的核心。

    然而,呼吸防护并不仅限于佩戴口罩。尽管口罩是目前较为有效的防护手段,但被广泛推崇的N95口罩在实际使用中防护效率仍不理想。其名称源于对0.3微米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经大量测试表明,其过滤率通常在95%–99%之间,仍有1%–5%的穿透率。更严重的是,N95口罩材料的孔径为0.3微米级,主要针对0.3微米以上颗粒物,如细菌病毒粒径为0.1微米级,N95口罩对病毒过滤防护效果有限。主要依赖静电吸附捕获病毒,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静电衰减将导致防护效能下降。2021年后全球N95口罩产能大幅提升,却未能阻止疫情蔓延,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局限性。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的是社区远距离呼吸隔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曾就口罩的技术水平直率地指出“戴口罩效果有限”。所幸病毒毒力减弱,否则全球死亡人数进一步上升。在防疫学术和防疫科技上,人类需要及时“亡羊补牢”。

    当然,现有口罩虽不能完全阻隔病毒,但通过静电吸附仍能减少吸入病毒数量,在人体具有一定抵抗力的情况下,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因此,在更先进的呼吸防护技术问世之前,正确佩戴口罩(如每4小时更换一次)仍具有重要防疫意义。

    本文重点强调室内空气环境防疫更为。如前所述,人们9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尤其在教室、集中办公室等人员密集场所,空气传播风险更高是防疫的关键

   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工作重点

    毫无疑问,室内空气环境健康“健康中国行动”的重中之重不仅是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也是疫情防护的核心。们难以预测病毒暴发时间,也难以长期坚持佩戴口罩。而通过改善室内空气环境,可在日常健康的环境生活中实现持续防护:首先,良好的空气品质可减少病毒量;其次,科学的气流设计可有效隔离呼出病原体,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特别是,优质的空气环境还有助于提升人体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将社会防疫应急融入健康空气环境建设中,可形成良性互动,有力推动整体防疫工作发展。

    建设美好中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健康更有质量,其中,国民室内空气环境健康应急建设的好坏将是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二、过去室内空气环境技术的不足

    过去室内空气环境技术存在多方面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维度:

   (一)核心理念落后:重“温度”轻“质量”

    传统室内环境调控以温度舒适为首要目标,对室内空气污染(化学、物理及生物污染)的认知和应对严重不足。空调系统常以“制冷/制热效果”为评价标准,而室内闷浊、异味甲醛、细菌病毒滋生等问题则被忽视。

   (二)新风技术存在缺陷

    新风系统曾被寄予厚望,但其存在高能耗、粗放换风、粗效过滤、健康品质不高等问题。由于热回收效率低、粗放换风,能耗高,许多用户“装得起、用不起”。为节能,用户往往减少新风系统使用时间,依赖室内空气循环,导致冬季室内普遍缺氧、空气品质下降。

   (三)净化技术严重不足

    许多人误以为安装空气净化器即可保障室内空气健康。实际上,净化器对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有限:普遍采用初效滤网,仅能拦截花粉、灰尘、PM2.5等较大颗粒市场上最好的静化器也只是达到过滤0.3微米级,对0.1微米级病毒等超细颗粒几乎无能为力有些人为掩盖过滤防护技术水平的不足,牵强解释为“病毒附着于PM2.5或气溶胶上过滤了PM2.5、气溶胶就是过滤了病毒”,但现实中病毒大多数以单体形式存在,可轻易穿透滤网。此外,净化器需在密闭空间使用,若开窗通风则净化效果丧失,若关闭门窗长期使用易导致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含量下降。有学者建议,净化器每运行2小时需开窗通风10分钟,反映其技术局限性。消毒机的局限性与净化器大同小异。

   (四)空调与中央空调的缺陷

    空调与中央空调主要功能为调温,但其内部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和霉菌,运行时将菌团、孢子病毒扩散至整个房间,引发“空调病”(实为微生物污染)。

   (五)控制与感知系统落后

    传统室内空气环境技术缺乏智能调控能力,无法根据实际空气质量进行动态调节。传感器配置不足,通常仅具备温湿度监测功能,对CO₂、PM2.5、甲醛、VOCs等关键指标无法感知。系统控制逻辑简单,多基于定时或温控运行,用户也难以直观了解所处环境的空气状况。

    上述不足正是当前室内空气环境技术亟需改进的方向。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人们对应急防护性的“健康环境”与“健康建筑”的需求日益增长,推动技术从单一温控工具,向有害物质防护、健康舒适、智能调控为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演进。

 

三、防护与舒适型室内空气环境怡康系统的特点

    防护与舒适型室内空气环境怡康系统,由中创富国(北京)科技发展研究院与四川华盾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研发,针对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净化器等传统设备的缺陷,提出全新解决方案。该系统将室外空气吸入主机,经集成化全要素处理,去除病毒、细菌、PM2.5、甲醛等有害物质,并实现调温、调湿、增氧、释放负氧离子等功能,模拟原始森林氧吧空气品质,通过特制终端向用户提供纯净、安全、舒适、健康的怡康气体。该系统具备怡康化、防护化、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等特征。



   (一)中创华盾空气环境怡康技术七大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1:注入室内的怡康气体中,对PM2.5过滤处理纯净度99.999%以上

     核心指标2:注入室内的怡康气体中,对所有细菌过滤处理纯净度99.9%以上

     核心指标3:注入室内的怡康气体中,对0.1微米级以上病毒过滤处理纯净度99.9%以上;安装特种滤芯,对0.05微米级以上病毒过滤处理纯净度99%以上;特殊需要下,可做到最小0.02微米病毒过滤处理

     核心指标4:释放负氧离子亿级以上,保障经常吸入的负氧离子达2000~50000PCS,超过世卫组织1500PCS标准,达到森林氧吧水平

     核心指标5:保障室内呼吸区域空气新鲜富氧,氧含量超过户外新鲜空气水平,CO2浓度低于老式建筑水平实际上,如成都这类城市,户外空气中的氧含量也只有20.3%,许多时候单纯的新风引入室内仍是有欠缺的。   

     核心指标6:保障注入室内的怡康气体中,甲醛等有害气体含量去除率优于国家标准要求,保护室内人员健康在现代城市,不仅室内,室外的城市空气中,仍然有较高浓度的城市甲醛,空气环境系统去除甲醛纯化空气,方能实现更好的健康环境。

     核心指标7:一机多能,高水平覆盖新风系统、中央空调、净化器等性能指标,实现:防护、调温、调湿、调氧、调负氧离子。  

   (二)中创华盾空气环境怡康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与低碳化特点

    智能化:不需管理和手动开关,设备智能化运行,自动开启和智能化调控空气环境,保障室内人员呼吸,时时健康、舒适;且自动检测与监控空气质量。

    数字化:提供注入室内的怡康气体中细菌病毒、 PM2.5、甲醛等有害物质处理纯净度情况,及氧含量、CO2浓度、温度、湿度、负氧离子健康指数等的屏显。

    低碳化:热回收率≥95%,节能效率是普通新风系统同等风量下的5倍以上;同时,智能化配风、多联变频技术、分布式技术、定向节约技术、智慧温感技术等,从多个维度,将能耗降到极致,每年为用户节约大量电费,实现低碳节能,绿色长效。

 

   )怡康系统与传统技术的性能比较

 

序号

技术性能

中创华盾空气环境怡康系统

中央空调

新风系统

1

PM0.05级病毒过滤防护率

≥99.9%

2

PM0.1级病毒过滤防护率

≥99.9%

3

PM0.3细菌过滤防护率

≥99.9%

70-98%

70-98%

4

PM2.5、PM1.0大颗粒物去除率

≥99.999%

95-99.9%

95-99.9%

5

负氧离子功能

纯净风+负氧离子,呼吸疗养区2000-50000PCS高于世卫标准

200PCS极不健康

700PCS健康度不足

6

教室内空气环境舒适度

空气新鲜、纯净、富氧,调温、调湿、调氧、调负氧离子,舒适度更高节能低碳

调温,体感较舒适,空气不新鲜、不健康

空气新鲜,需与空调配合使用,能耗费用高

7

教室内空气环境与防护

健康、防护

 

    可以将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净化器划为第二代室内空气环境技术,而防护与舒适型室内空气环境怡康系统则是第三代空气环境技术,其功能涵盖了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净化器、呼吸健康设备等,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净化器等与之相比,功能及技术性能上均有代的差距,凡是需安装中央空调、新风系统的建筑,均可直接采用怡康系统,无需重复安装新风、空调、净化器及室外机等设备。

 

   )怡康系统与传统技术的性价比较

 

序号

技术性能

安装中央空调+新风系统的老式建筑

安装中创华盾空气环境怡康系统的新质建筑

01

调温、调湿功能

(更智能化与更舒适化)

02

对空气中的PM0.1(粒径0.1微米)级病毒处理纯净度

≥99.9%

(超过原始森林空气的纯净度)

03

对空气中的PM0.3(粒径0.3微米)级全部细菌处理纯净度

70-98%

≥99.9%

(超过原始森林空气的纯净度)

04

对空气中的PM2.5(粒径2.5微米)级大颗粒物处理纯净度

95-99.9%

≥99.999%

(超过原始森林空气的纯净度)

05

对空气中的城市甲醛等有毒气体处理纯净度

无处理

处理

(达到更优质、健康的纯净度)

06

工作、学习、休息区域的氧含量

18-20.5%

≥21%

(达到森林氧吧水平)

07

室内空气环境负氧离子情况

负氧离子200-700PCS,不健康

工作、学习、休息呼吸区2000-50000PCS

(达到森林氧吧水平)

08

室内空气环境健康

高端健康

09

社会重大疫情防护能力及日常保护能力

强防护

(保护室内人员安全、健康)

10

设备成本

较高

11

安装成本

较高

12

建筑安装空间成本

很高

很低,集成化、分布式技术显著降低建筑巨额成本

13

运行能耗成本

很高

低碳化技术,运行能耗成本低

14

耗材成本

略高

15

建设及10a使用综合成本

较高

适中

 

四、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的具体措施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标志着“健康中国”战略从蓝图走向实施。《纲要》是“设计图”,指明方向、目标与原则;《行动》是“施工图”与“任务书”,将宏观目标分解为可操作、可衡量的具体任务。明确2030前,各地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

    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在落实《实施方案》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将国家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可衡量、具地方特色的具体措施

    总体思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解决当地环境健康应急问题为导向,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参与、个人行动的模式,全面提升区域健康环境应急防护水平。健康环境,分室外大环境和室内小环境,如前所述,人民90%时间在室内工作、学习、生活,因此除进一步改善室外大环境灾难的应急对策,更应将重点放在各类室内小环境健康的应急建设及推进工作上。

    《健康中国行动(2025—2030年)》明确指出加强环境相关疾病防控能力。完善媒介生物传染病、环境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预警和健康提示,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气候敏感疾病、地方病等环境相关疾病诊疗能力。加强环境相关健康防护技术和健康产品研发推进人工智能在环境相关疾病防控领域的推广应用”,以及增强环境健康核心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新能源利用和人群健康防护等领域科技创新支持聚焦污染物排放—人群暴露—健康效应—干预控制全链条科学技术问题,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应用和推广,加快培育环境健康新质生产力

    应急等相关部门应研究推进空气环境现代化办公楼的建设,包括新建办公楼对健康防疫科技的运用,以及老旧办公楼的空气环境现代化改造



    空气环境现代化办公楼,就是安装有空气环境怡康系统,替换原有空调、新风系统、净化器等,空气环境防护健康的办公楼,每个办公室,都会注入洁净安全健康的气体,创造洁净新鲜、氧含量高、负氧离子丰富的办公环境。办公楼内的每个办公室内空气环境怡康设备智能化运行,保障工作人员能在近似森林般的优质空气环境中工作,既有利于身体健康、疫情防控,又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办公室空气质量不佳,会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从而显著降低工作效率。

    空气环境现代化,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健康中国行动(2025—2030年)》中也指出打造健康工作环境。完善办公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改善工作及作业环境、设备设施,使其符合工效学要求和健康需求”。

    办公楼,包括政务类办公楼、事业类办公楼、商业类办公楼,更多的是商业办公楼。对于中高端商业办公楼,可以考虑作为第一阶段空气环境现代化建设,循序渐进推进区域办公环境的普遍健康化和防护化。

    除此之外,应急管理部门还应研究推进防护型健康住宅的建设,包括新建住宅对健康应急科技的运用,以及老旧房屋的空气环境应急改造

    防护型健康住宅,就是安装有空气环境怡康系统,替换原有空调、新风系统、净化器等的新质健康住宅,每套住宅注入防护怡康型气体,打造洁净安全、氧含量高、负氧离子丰富的居家空气环境。空气环境怡康系统智能化运行,长年根据室内情况智能化调节空气品质,随时去除家里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维持家里的富氧状态,并持续释放亿级负氧离子,保障人们长期处于媲美原始森林的环境中生活。同时,系统超低碳节能运行,使居家空气环境怡康与防护常态化。即使外界出现各类空气环境灾难,只要门窗关闭,很长时间内室内空气都是洁净安全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这是未来国民急应建设的重要工作。

    开始之初,可以在当地中高端的商品房推行,后期以规模优势,降低怡康系统成本,普惠广大中低收入群众的房屋改造安装,若财力允许,进行相应补贴,实现全民房屋对空气环境灾难的可应急化防护。

 

五、责任、创新与健康中国行动展望

    “健康中国行动”是一项宏大而前瞻的系统工程。我们应以“责任”为基石,以“创新”为引擎,共同绘制健康中国新蓝图。未来,我们需以更坚实的责任担当与更澎湃的创新动力,锐意进取,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责任:构建“多元协同、人人有责”的健康共同体

    责任是健康中国行动的基石,要求从宏观到微观的每一主体明确角色、积极行动。

    政府主导责任:从规划者转向赋能者,推进政策协同,将空气环境健康融入应急政策;建立审慎包容的监管框架,引导资源投向环境健康应急防护领域。

    企业健康责任:住宅开发企业,应当将可应急防护与健康型住宅融入产品之中,打造新质健康建筑。

    个人健康责任: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在能力范围内努力做好居家空气环境的可应急健康化

   (二)创新:驱动“精准智慧、跨界融合”的健康新范式

    创新是健康中国行动的引擎,重塑服务模式,拓展健康边界。

    科技创新:打造“数字健康”智能化健康”、“应急防护质建筑

    模式创新: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整合型服务体系,推动卫全民生活、工作、学习的室内空气环境可应急防护

    业态与管理创新:促进学校、酒店、住宅、办公楼空气环境可应急防护化新业态。。

   (三)展望:责任与创新双轮驱动的未来图景

    2030年乃至更远未来,在责任与创新双轮驱动下,我们期待:

    更健康防护的中国:人人享有普惠、优质、可及的室内防护健康空气环境

    更智慧的健康中国:空气环境数字健康可应急防护成为标配,人民群众享受环境智能化、防护化

    更主动的健康中国:“防重于治”理念深入人心,健康环境成为社会风尚;

    更具韧性的健康中国:千家万户筑牢呼吸方舟,强大公共及民间应急体系从容应对突发公卫事件,守护国家安全与人民健康。

 

    “健康中国行动”是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责任确保方向正确、根基稳固,使行动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创新则提供无限可能与强大动力,使目标实现更高效、更可持续。唯有全社会共担责任、拥抱创新,我们才能真正迈向健康无处不在、人人享有福祉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