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6208930
   
全球创新发展网--全球创新视野

​​​​​​​​​​​​​​ 全球创新发展网​​​​​​​

当前位置:
后疫情时代的双十一,激情减退
来源:全球创新发展网 | 作者:佳忆 | 发布时间: 2021-12-16 | 1477 次浏览 | 分享到:
双11是中国消费市场一大盛事,电商巨头卯足全力行销。但在折扣不足、玩法复杂,和直播带货等更受欢迎的消费模式竞争下,今年电商双11促销活动的光芒逐渐黯淡,不复以往。

后疫情时代的双十一,激情减退

 


不知不觉间,我们迎来了第13个“双11”。从最初的“光棍节”,到“属于所有人的消费狂欢”,“双11”不再是单一电商平台的人造节,而是已经成为广义社会消费的直接镜像。伴随新消费模式的涌现、消费者互动的迭代以及监管政策持续加码,在供应链、疫情、消费趋势等多因素变化叠加下,今年的“双11”,或许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定义。但不变的是,“双11”依旧是反映消费景气度的重要窗口,依旧承载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同于往年,今年的双11战线更长,电商平台打出不让消费者熬夜的口号,纷纷将预售开启到了10月20日,相比较去年提前了12天。此外,平台还放宽了退货退款限制等,纷纷使出各种手段讨好消费者。不过,与之相反的是,消费者的热情却变低了,直呼少了氛围感。

 

疫情影响比较大

双11已逐年变味。据中央社说,中国今年“双11”购物节除买气下滑,更蒙上染疫阴影。由于内蒙古、河北等地有寄出的网购商品被验出阳性,多个省区紧急追查,山东更有人因为收到涉疫快递被迫隔离1周。

 

双11最火爆的那几年,具有代表性的天猫、京东每年的销售额都是大幅递增,2016-2019年这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1.2万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36.9%。各大电商平台的双11的最高潮正是其成功分享了居民消费增加的红利。但是随着疫情的影响,消费规模的继续扩大就面临瓶颈。当前服务业和消费受疫情的影响还比较大,恢复至常态还需要继续努力。

 

后疫情时代回归理性

同时,也有后疫情时代消费者更加理智的原因,消费者对于促销的热度正在消减。年轻消费者热情逐渐褪去,越来越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从激情下单到警惕消费主义浪潮,他们能识别众多规则和福利套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在“买买买”的气氛中,大多处于下沉市场的年轻人成为了消费主义逆行者。据指有近30万“消费主义逆行者”尝试反思与审视购物的行为,并希望注重实际需求,过着物尽其用的生活。他们一边节俭,一边又善于在各大平台比价薅羊毛,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省钱心得,穿梭于微博、小红书、豆瓣,寻找外贸尾货、临期食品、购物平台漏洞。

 

平台政策的变化

随着短视频平台抖音直播和短视频带货的崛起,也对传统的电商平台带来挑战,未来不止是双11,人们的消费可以在日常看短视频的时候就产生,不一定非要到某个电商平台集中到某个购物节才完成。

 

在双11之前,官方也对各大电商平台做出了行政指导。为引导广东平台企业进一步规范网络促销行为,11月5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召集阿里巴巴华南公司、唯品会、美团优选等16家广东辖区的重点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召开行政指导会,对企业存在的违规行为进行通报,予以提醒告诫,并就规范开展“双11”网络集中促销活动进行行政指导。

 

针对网络集中促销活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向全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下发《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其中就要求提高促销行为的公开化和透明度,禁止采取“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违法方式开展促销。

 

双11最开始的出现也只是商家的噱头,从最初的疯狂到如今逐渐回归理智,也可想疫情的发生对于消费主义的改变。什么时候疫情过去,回到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还不得而知。